师资队伍

    柔性引进院士
    2016年06月19日  (浏览量)


    茆智院士:男,1932年9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田水利学专家,1932年9月生。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与开发,主持研究的“农田节水灌溉方法”发展了农田节水灌溉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并已推广166万公顷,增产粮食27.4万吨,节水13亿立方米,创造了4亿多元经济效益。1953年从华东水利学院水工专业毕业后随苏联专家进修农田水利3年,1956年至今,在武汉大学任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获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革新突出贡献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茆智院士是著名的农田水利学专家,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与开发,在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用水管理与灌溉试验方面成就突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茆智院士就提出了以水汽扩散原理为基础的推算作物需水量的公式,成为我国最早按成因理论计算需水量的方法。70、80年代,主持作物需水规律、灌溉预报及非充分灌溉等专题研究。由于在水利管理技术上的贡献,1981年受水利部表彰并被授予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分子称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茆智院士主持并完成了10余项重要的国家级及国际合作节水灌溉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最主要的成就是:

    (1)在国内外率先提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系统成果,为水稻地区的优化用水提供了依据;

    (2)提出理论上较完备、实施简易的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实时预报方法,国际上对此方法高度重视、评价很高,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家认为这一整套创新的理论,修正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方法。

    (3)提出了水稻高效节水、持续高产、能保持土壤肥力的灌溉新技术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合理配合;

    (4)创造性地提出了作物受旱后再灌溉的“反弹效应”理论,为指导节水探索了新的途径。10余年来,已在我国北方及南方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0余万公顷、节水1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20余万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近8年来,作为第一获奖人,茆智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0年,获国际灌排委员会授予的“国际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革新突出贡献奖”,该年度全世界仅他一人获得此奖项。该奖的获得充分体现茆智院士是我国节水领域的顶级专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王浩院士: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1985年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学习,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1989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系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5年起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1994年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工,2001年任水资源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专题各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1项、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等重大国家规划多项,其他省部级咨询项目十余项。现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和科技基础工作专项项目各1项。

    王浩院士探索并坚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水资源问题,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与模拟技术、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方法、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突破,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及重大工程的规划与管理实践当中,有效提升了我国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反响,对推动我国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迄今,王浩院士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1次,其余奖励多次。出版专著20余部,获中国图书奖1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和CSCD检索论文138篇,获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论文奖1项,全国一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多项。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雷志栋(1938.1.4-),男,湖南省澧县人,农田水利工程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 “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和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于节水灌溉和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主编《土壤水动力学》专著,曾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张建云(1957.8--,男,汉族,江苏沛县人,水利信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博士生导师。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主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水文基础理论、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系统工程、防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江亿(1952 --,男,汉族,建筑暖通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人工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建筑热环境动态分析,城市热网工程的改造、调节与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王小东(1939--),男,汉族,建筑设计专家, 教授级高级工程,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兼职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文化对建筑困境的拯救》、《群衍性》、《论原初》等数十篇论文。荣获1986年中国建筑学会最高学术奖——创作优秀奖、198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设计一等奖、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设计一等奖。

    院士工作站的职能:指导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指导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科技工作,协助解决我区节水灌溉、水资源、土木建筑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指导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我区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政府有关决策提供咨询。

    本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宁夏大学副校级调研员兼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军仓教授,电话为0951-2062218。

主办: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Copyright 2010-2015  建议使用IE9.0以上、Chrome、Firefox最新版本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您是第 位访客